学生工作
  • 暂无图片
  • 暂无图片
  • 暂无图片
  • 暂无图片
专题链接more

家校合作的必要前提:学校、家庭各司其职

发布日期:2019-5-10  供稿部门:学工处  浏览: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载体,在人的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家校合作”成为一个热词,得到广泛关注。

    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各自承担怎样的教育职责?形成教育合力的障碍是什么?如何实现优势互补?是很多人都在认真思考、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问题。

    扭曲的家校合作:教师、家长角色错位

    关于家校合作有各种解读,其中的一点共识是,并不是家庭做学校的事,学校做家庭的事,而是履行自身职责,实现优势互补。但在现实中,我们总能看到、听到对家校合作的曲解。

    《中国教育报》发布的“2018中国家庭教育年度关键词”之一是“‘陪写作业综合征’刷屏朋友圈”。其中列举了家长为孩子的作业着急诸多事例,导致心梗的、脑栓塞的、骨折的,还有咬伤儿子的、调侃要嫁闺女求“亲家”辅导作业的……尽管这些都是极端的个案,但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就不是个别现象了。这类问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家有个上学的孩子,众多的家长都有“陪写作业”的“切肤之痛”。布置作业,是老师为了学生巩固课堂所教的知识;写作业,是学生的本分。这本是很自然的、平平常常的事。可是当下家长“陪写作业”何以有这么大的魔性,让父母对亲生的孩子暴跳如雷、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在我看来,问题的症结是:家长做了并不是自身职责范围的、力所不能及的事,而迫于老师的要求、为了自己的孩子,又不得不做的事。老师们面对问题百出的学生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不堪重负,把学生作业之类的事转嫁给家长似乎是理所应当。

    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老师们也是煞费苦心。尤其是学校德育,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有的学校教学生怎么洗衣服、做饭,搞劳动竞赛内容都是家务活儿;有的组织亲子活动是在操场上让学生给爸妈洗脚……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很少做这些事,教育内容全是老师们策划出来的。

    也就是说,辅导孩子文化知识学习与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来分属于老师和家长不同的角色职能,如今却倒了过来,都做了许多本不该自己做的事情——这便是家长和老师的角色错位。其弊端:一是家长老师 “扬短避长”是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强己所难”力不从心,“失败感”强烈,进而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失去信心;三是教育方式不当,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有太多的“痕迹”,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四是孩子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感受到教育者的无能。这也是家长和老师们常常抱怨“受累不讨好”的症结所在。正是由于老师与家长不能很好地各司其职,难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相互指责,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校和家庭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但二者是不同的教育载体,在实施教育的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教育者自身条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教育对象等等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老师和家长同是教育者,却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职责。老师和家长了解彼此的不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把该做的事做好,才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如果定位错了,付出再多也是南辕北辙,必然相互掣肘。

    注重发挥家庭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与学校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学校尤其要重视家长的诉求和作用,与家庭实现优势互补。在现实中,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好学校”对孩子的作用,而忽视了家庭的教育优势,把孩子的未来发展寄希望于学校,难免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产生对学校的不满。而学校老师要求家长配合学校课堂教学,家长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辅导孩子学习上,必然会弱化家庭自身的功能,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近年来,时常有学校责怪家长不配合。尤其是对家庭德育多有微词,说“5+2=0”,即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被家庭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了,这个形象比喻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学校德育不堪一击的现状。

    事实上,做人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有着共同的目标,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学校德育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引领作用,家长则是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在帮助孩子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其辨别力、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两种教育力量的不同侧重、彼此融合、趋向一致,使孩子受到的教育是全面的、立体的,成长过程才会更为顺畅。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针对性强、潜移默化等学校教育不具备特点。同样的教师、同样教育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学校管理,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会有很大不同。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和学生自身条件的参差不齐,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来自不同环境的家庭,家长的个人素养、教育能力、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仅在孩子的学校教育开始之前就奠定了教育的基础,而且对正在实施的学校教育产生着或者强化、或者弱化的作用。

    所以,家校合作中学校的最大受益点是通过学校和家庭两种力量的衔接和融合,引领家长把盯着孩子的课堂学习、书本学习的功夫更多转移到家庭,充分挖掘家中的和自己身上的教育资源,在家庭内部多下功夫,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自然会减少对学校的抱怨。并且,学校借助家长的力量弥补对学生个体的有针对性教育的缺陷,有利于在面对学生群体为主的教育活动中,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一旦家长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育者的力量就不仅是一个班集体一个班主任、几个任课教师了,而是几倍于几十名学生的家长及其所拥有的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这样,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不必总是纠结于个体学生的个别问题,而将有限的时间、精力用于以更宽的视野、站在新的高度探索更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家庭和学校无疑将同时受益。

    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学校义不容辞

    在大教育体系中,家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家长作为教育者处于弱势地位也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对学校而言,有引领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为家庭提供相关服务的义务。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支持、服务家庭教育,意味着专业化的教育资源对非专业的教育者——家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注重对家长的基础教育,强化家长的角色定位。

    多年来的家庭教育指导注重针对孩子的问题给家长“支招儿”,缺少对家长的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常常被误读,家庭的教育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家长角色失范,在教育孩子中茫然、困惑、遇到问题不知所措,甚至干些傻事、错事,也就不可避免了。教育部要求“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这其中强调的“全面学习”“系统掌握”内容应当是对家长的基础教育。如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父母对孩子法定的义务、以儿童权利视角认识孩子、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等等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真正融会贯通了,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才能把教育孩子的劲使到点子上。

    其次,注重帮助家长“悟道”,启发家长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私域中进行的,执行者是以父母为主的家长。家长机械地照搬既定的方法或模仿和别人的做法照方吃药、照猫画虎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应具有普适性,注重传播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符合时代特征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要求,帮助家长“悟道”,启发家长自我教育,引领他们把盯着孩子具体问题的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通过自主学习、自觉实践悟出教育孩子的真谛。有了开阔的思路、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再去“谋术”,寻找并在实践中创造解决孩子具体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再次,注重搭建平台,为家长提供多方位服务。

    如今的家庭教育指导不是让家长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更多地拓展服务功能,让家长更有利于自我教育。在这方面重在搭建平台:一是搭建信息平台,拓展指导渠道。互联网的发展为家庭指导提供了良好的传播载体,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学校尤其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家长学习、互动,让学习成为常态;二是搭建活动平台,动员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对家长的直接和有效的帮助是起到引领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家长创造学习、参与、分享的条件和氛围;三是搭建互助平台,支持和鼓励发展家长自组织。倡导和鼓励大孩子家长与小孩子家长、相同问题孩子的家长、相同个人特质的家长等,建小组、结对子,互帮互助、在探寻中自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作者: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著有《家庭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是什么——家长学习读本》)

学校地址:无锡市新光路305号
箱:bgs@wx-wx.com.cn
真:0510-85213463
编:214028